展览
Past
-
我的母亲和我的家乡
2018中国工业博物馆(沈阳)个人艺术展 27 October 2018 - 27 January 2019 2018年10月27日艾敬将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举办“我的母亲和我的家乡”个人艺术展,展出场地是位于沈阳市铁西区卫工街的中国工业博物馆。 繼續 -
每一扇门里都有鲜花
个展,策展人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陈履生 - 深圳美术馆,中国 25 March - 20 April 2018 当代艺术家艾敬艺术个展“每一扇门里都有鲜花”于 2018 年 3 月 25 日下午4 时在深圳美术馆举行。 本次画展的策展人、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深圳美术馆的艺术总监陈履生先生;深圳市文联主席李瑞琪先生; 深圳市文体旅游局巡视员张杰先生; 深圳美术馆馆长张燕方先生;著名美术评论家何桂彦教授、澳门基金会副主席钟怡等人出席了开幕式,凤凰卫视主持人田川做现场主持。 本次展览共展出 13 件作品,涵盖绘画、装置以及雕塑。首次展出的 5 件全新架上作品,包括 I Love Color /《我爱颜色》系列以及 Walking in the Sun /《烈日下的行走》系列,其余来自艾敬过往美术馆重要展出作品。其中 Walking in the Sun... 繼續 -
万营艺术空间——“空凿者”
24 December 2017 - 17 March 2018 空凿者 ——作为空间凿井人的艾敬、林延与尹秀珍 文 | 柳淳风 中国自上世纪经济腾飞之后,社会结构发生了剧变。新文化的侵入使得整个社会从政治、经济到文化领域都产生了裂变与断层。绝大部分的传统文化荡然无存。文化上的断层从某种程度上使得后人无法真实的吸取传统文化的营养。所谓的“回溯本土(传统)”变得十分艰难,它逼迫着新一代的知识分子们必须拥有更多的学识底蕴。可以说,艺术家作为知识分子群体中特殊的一支正面对着碎片化的传统,它是一种夹杂着各种高精尖科技的复合型现实语境。然而文化的矛盾性和政治、经济的飞速发展却让中国的社会面貌具备了独一无二的混杂特征。本次展览正是呈现了“空凿者”们针对这种复合型文化景观所作的艺术创作,旨在回应经济的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相互交织影响下本土文化的转向。 物质的不断累积和复制,尽管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但在艺术家这里却成为了她们刻意规避的对象,可以说,“空凿”是对物质世界的一种反作用力,自身矛盾的属性决定了艺术创作本身所带有的内部对话逻辑关系。“空”与“凿”体现了女性艺术家特有的自我试探、推理、甚至调侃的你推我让,反复螺旋上升的思辨观。“空凿”一方面表述了艾敬、林延与尹秀珍观察社会现实的态度,她们用退后、间接、手工的方式表达着对现实的关注。无为、含混的方法论指导着其完善价值观的艺术实践。另一方面,“空凿”也是一种艺术方法的表征,呈现出一种陌生化与现实性并存的矛盾特征。从三位艺术家的参展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丝绸、木头、生铁、棉花、纸、线等自然或现成的材料以“凿井”、“念诵”的方式被艺术家以复制、重组,并与现实空间发生链接性的关联,展现出超越原始的“物”(材料)自身的疏离化的感官语境。此外,在另一个维度上,“空凿”还诠释着一种艺术创作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履行与西方艺术的价值表述有所不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西方的女性艺术总是围绕着女权革命来推动与发展,而此次展览中的三位艺术家更多的是借由对东方传统文化的梳理以及对本土文脉的追溯作为基础进行着艺术创作,这个过程缓慢而富有韵律。我们欣喜的看到,艾敬、林延与尹秀珍在艺术的“重复劳作”中,逐渐获取了身份的认知与艺术观念的塑造,展现出一种特有的东方式哲学智慧。 繼續
-
第三届中国西部国际艺术双年展在呼和浩特内蒙古美术馆成功开幕
3 November - 15 December 2017 第三届中国西部国际艺术双年展于2017年11月3日在呼和浩特市内蒙古美术馆开幕。中国西部国际双年展由艺术家田野于2010年创立策划,是中国西部地区最具学术性与专业性的艺术大展,迄今已成功举办两届。本届中国西部国际艺术双年展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人民政府共同承办。 展览时间:2017年11月3日-12月15日 开幕时间:2017年11月3日 展览地点:呼和浩特内蒙古美术馆 第三届中国西部国际艺术双年展的主题设定为“非常·现场”。它试图阐明这样一种理念:在全球化语境下,艺术,将用它的独特视觉态度来诠释今日的世界现实。中国正处于危机与机遇共存的时刻,面临的挑战也日益国际化。如此“非常”的“现场”,激发着艺术家的创意构想。中国及各国艺术家面对的不仅仅是本国的文化际遇,今天他们已然站在了人类的共同出发点上来眺望着人类地平线;不同于任何艺术史的态度,他们用视觉的形式来解读、阐释、理喻、批评、回望与预感从昨天、今天到明天的变迁。 此次展出的作品将多维度地呈现艺术家对当下现实的冷静观察、尖锐批评与能量补给。与此同时,在双年展期间,还将举办首届内蒙古当代艺术邀请展,为我国西部本土艺术家搭建一个高水平的互动平台,支持内蒙古当代艺术事业的发展。 作为迄今为止中国西部地区最具学术性与专业性的艺术大展,中国西部国际艺术双年展还力求展示内蒙古自治区在文化艺术事业方面大力推广和精准扶持的成果;它的落地还将会提升内蒙首府呼和浩特市的文化软实力,并为活跃当地文化产业发展氛围起到积极作用;推动西部地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提供新的探索路径也是它的重要价值取向。 本届中国西部国际双年展展出了艺术家艾敬的两件重要装置作品:《我的母亲和我的家乡》和《生命之树》。 《我的母亲和我的家乡》 《我的母亲和我的家乡》汇聚了艾敬的母亲、母亲的亲朋好友和邻居们共54人参与制作完成。她们以极大的热情,创作了这个色彩斑斓的爱的画面,作品采用了旧毛衣、毛裤等针织品拆洗后的毛线编织了“LOVE”符号的挂毯,宽6米、长16米,让废旧的材料重新焕发光彩。挂毯前面是艾敬母亲埋头编织的雕塑形象,代表了千千万万的母亲。作品的色彩张扬,充分展示了北方人的大气磅礴的个性,以及在抵御寒冷之下的智慧与温情。 《生命之树》 2010年,中国当代艺术评论家吕澎老师策展的“改造历史”2000-2009年的中国新艺术展览邀请艾敬参展并未该主题创作一个全新的作品,她用几万双一次性筷子塑造了一颗占地9平米,高3.5米的大树。一只乌鸦落在树杈间与整颗大树相互呼应,揭示作品的深层含义。当代中国人以惊人的速度在前行,然而生态环境的损失是令人痛心和需要反思的。该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外重要展览中展出,是艾敬极为重要的作品之一,受到了多方的关注和好评。 繼續 -
水墨中国·叙事中国 ——香港回归二十周年艺术展
1 - 7 June 2017 展览名称: 水墨中国·叙事中国 香港回归二十周年艺术展 展览时间:2017年6月1日——6月7日 展览地点:香港会议展览中心3B展览厅 主办方: 香港侨界社团联会 百家湖国际文化投资集团 承办方: 香港ART100艺术空间 特别支持单位: 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驻香港特别行政区特派员公署 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民政事务局 中国公共外交协会 中国侨商联合会 白驹过隙,日月穿梭,1997年香港回归盛典场景尚历历在目,如今即将迎来回归二十周年纪念日。二十年的发展,牵动着两岸三地同胞的心,二十年的脚步,刻印在中华子孙的记忆里。为庆祝香港回归二十周年,香港侨届社团联会、南京百家湖国际文化投资集团共同主办了一场“水墨中国·叙事中国”香港回归二十周年艺术展,展览由香港ART100艺术空间承办,共展出85位艺术家的约300件艺术品,展期一周,此次艺术展获港府批准,并荣列香港回归20周年庆祝系列活动之中。 本次艺术展共设“水墨中国”和“叙事中国”两大展览主题。当代水墨是20世纪以来中国传统水墨艺术自律性发展的结果,是中国文化之水墨性与水墨精神的当代呈现,既在文化层面牵引东西方文化你来我往的交流,也在历史层面上承载着中国文化继往开来的希望。此次艺术展,“水墨中国”展览主题又分为“水墨形而上”“水墨新世界”“体用与变通”三个单元,参展艺术家包括刘国松、谷文达、靳埭强、刘庆和、沈爱其等,选择了两岸三地二十年来的代表性水墨艺术作品,借以呈现中国水墨艺术的传承、融合与革新。 “叙事中国”参展艺术家包括张晓刚、王广义、钟飙、井士剑、尹朝阳等人,同样由三个单元组成:“历史与视觉记忆”“景观与现代性”“‘新语境’与‘后传统’”,展现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多年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发展脉络与线索的同时,也体现了艺术家对历史的关注、对现实的敏感、对个人生存状态的反思等。在这一展览主题中,既有历史的积淀,也有现实的印记,使展览形成了一种中国式的“叙事”氛围。 香港一直被视为东西方之间的沟通桥梁,近年来其作为文化枢纽的地位不断提升,在国际艺术市场里扮演着重要角色。值此香港回归二十周年之际,一场独特的艺术展览,两岸三地优秀艺术作品齐聚一堂,为香港的璀璨文化艺术发展喝彩,也为两岸三地文化艺术的交流提供更多的机会,开放更大的平台。 此次,艺术家艾敬的两幅绘画作品《Mr.R... 繼續 -
东方物语·亚洲青年艺术邀请展
群展,中国美术馆5号厅,北京,2017 24 February - 5 March 2017 此项目是2016年文化部组织的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的展览项目,旨在探讨发展中的亚洲当代艺术家如何使用艺术语言找到与西方及全球的对话方式,如何传承传统文脉的东方精神如何在当代语境中生长。“物”作为此次展览的方法论线索,在艺术语言上彰显出艺术家们对材料、空间、尺度与自身本我关系的表征。展览将展出包括绘画、装置、影像、雕塑等当代艺术形态的作品。参展艺术家具有前卫的构思、丰富的想象,细腻的观察,通过独特的艺术语言传达当下艺术家如何将继承本国文化与吸收发展西方文化结合在一起。 繼續
-
LOVE
艾敬马乐伯画廊纽约个展 16 November - 30 December 2016 开幕日期:2016年11月16日
展览时间:2016年11月16日 - 12月30日
地点:Marlborough Gallery (40 West 57th Street,New York) 繼續 -
"文明的回响 - 穿越敦煌"
群展,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北京太庙,中国 12 January - 16 March 2016 群展,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北京太庙,中国 繼續 -
比利时《化生-中国当代艺术展》
群展,策展人:中国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美术学院荣誉院长米歇尔·波德松,蒙斯,比利时 4 July - 4 October 2015 《化生-中国当代艺术展》由中国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美术学院荣誉院长米歇尔·波德松策展,将于2015年7月4日至10月4日在比利时蒙斯市老屠宰场艺术中心举行。 繼續
-
“对话”艾敬艺术巡展
个展,策展人: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 昂布罗修美术馆 米兰, 意大利 5 June - 5 September 2015 “对话” 艾敬艺术巡展
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策展的“对话”艾敬艺术巡展将于意大利米兰昂布罗修/Veneranda Biblioteca Ambrosiana Museum美术馆举办,2015年6月5日隆重开幕,展期:2015年6月5日—9月5日。 繼續 -
LOVE AIJING:艾敬的爱
策展人:陈履生 上海中华艺术宫 中国,上海 25 May - 29 June 2014 “LOVE AIJING:艾敬的爱' ——艾敬综合艺术巡展中华艺术宫 一、“LOVE AIJING:艾敬的爱”巡展开幕式及开幕演出 2014年5月25日,“LOVE AIJING:艾敬的爱”艾敬综合艺术巡展在上海中华艺术宫开幕,展期2014年5月25日-2014年6月29日。策展人——陈履生。此次展览是继艾敬2012年11月19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大型个展——“I LOVE AIJING:艾敬综合艺术展”之后,历经一年多的新作品创作与沉淀之后的升华。此次展览,作品以曾经展出的装置作品《我的母亲和我的家乡》为线索,重点呈现围绕这个线索最新创作的架上绘画作品《I LOVE COLOR》系列作品,艾敬试图把绘画技法融入到观念语言的创作,对艾敬而言这是一次大胆的探索,在 “LOVE”符号里呈现出绘画语言,画面上各种鲜亮的色彩运用,透露出时间的累积,彰显着艾敬如音乐般的律动。这个过程当中艾敬悟出了很多道理,也进一步发掘了自己的天分和天性,像个孩子般的勇敢和无谓,像个孩子似的去热爱新鲜事物和发挥想像力,那是最宝贵的体验。另外一组新作架上系列作品《Mr.R》则是色块儿去表达色彩之间的微妙关系,此系列作品是艾敬向她喜爱的艺术家Mark Rothko致敬的系列作品,艾敬表示“色彩是危险的”她不愿意再去尝试,Rothko是唯一的,不可能被超越的。 本次展览展出了艾敬全新的装置作品《艳粉街的故事》,这个装置作品再现了艾敬童年生活过的家乡沈阳,在她的家门口有一个台阶,那里是她的第一个舞台,她曾经在那里给邻居唱歌,与小朋友们做游戏。艾敬说;“那是她梦开始的地方”。作品呈现了深深的时代烙印,那个高唱“团结就是力量”的年代,早在二十年前艾敬曾经写过一首歌《艳粉街的故事》,歌中描述了艾敬童年生活过的这条街道的故事,今天艾敬以装置艺术的呈现方式来展示这个视觉形象。仿佛是在一个主题下两个相呼应的姊妹篇。 此次巡展上海中华艺术宫,得到上海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馆长施大畏表示,艾敬在绘画、装置、音乐、舞蹈、建筑、文学间交互穿梭,又以不同艺术门类的身份转换,来呈现艺术的跨界并置和综合观念传达。通过视听感受和现场参与,不仅拓展了艺术的表达方式与传播范围,而且使观者与艺术的关系发生了新的转变。这正是该馆所倡导的艺术创作与传播理念。通过多种方式的表现与传达,不仅使艺术本身趋向立体与综合的发展,而且使公众获得更多的艺术体验,使得艺术成为公众的一种生活方式,逐渐成为可能。 “LOVE AIJING:艾敬的爱”新闻发布会在中华艺术宫举行,出席嘉宾:策展人(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辽宁省宣传部副部长丁宗皓、中华艺术宫书记副馆长李胜等。开幕演出得到中华艺术宫馆长施大畏先生的大力支持与指导。他提出:以“温故知新”为主题,把艾敬音乐创作历程与今天的视觉艺术创作连接起来,把新朋和故友联合起来。在施馆长指导下,开幕式主题确定为——“艾敬和她的朋友们”。开幕演出由台湾制作人李寿全、前摩岩唱片创办人张培仁、音乐家三宝老师鼎力支持。 担纲开幕演出的乐手由鼓三儿张永光,贝斯手张岭、键盘手孔宏伟以及吉他手Eiddie。开幕短片中,演员郝蕾以配音的形式出现。短片连接开幕仪式中的三段演出,首位出场的是苏打绿的主唱吴青峰及吉他手,带来一首艾敬早期的音乐作品《东京餐馆里的China girl》。第二位出场的是中国好声音歌手权振东与钢琴演奏家孔宏伟合作一首艾敬的歌曲《爱人》。最后,艾敬和她的乐手朋友们演唱了一首改变她艺术道路的歌曲《Made in China》令人感动。开幕演出由经验丰富的导演组及音响调音师金少刚团队担纲,充分体现艾敬对艺术不懈的努力与执着的追求。 开幕当天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东、上海市文化广播电视管理局党委副书记、局长胡劲军以及上海市文化广播电视管理局艺术总监滕俊杰亲临艺术展现场。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 海外收藏家DSL Collection 以及雕塑家安娜高美夫妇,艺术博览会代表,佳士得拍卖行等艺术机构的嘉宾也一同出席了开幕活动。 二、公共项目 本次展览从5月25日至6月29日,在为期一个多月的展览中,一共举办了四场公共活动于每个周六在艾敬展厅推出。这四次公共活动分别从视觉艺术、公共艺术、形体艺术、文学艺术、空间艺术以及音乐、建筑等不同的视角,将艾敬近年来在东西方文化行旅中的岁月流淌,以及艾敬对各种艺术形式的探索、尝试、思考和跨界碰撞,展现得淋漓尽致。 第一项公共活动为5月31日在艾敬展厅展出的“我爱颜色:小天才绘画大赛”的优秀作品展,共有近百幅作品在艾敬展厅展出为期一周。“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在他们长大之前我们要找到他们”;这是艾敬做为发起人所倡导的一句口号,她相信当我们都是孩子的时候都有很多天分可以释放和等待发掘,... 繼續 -
I LOVE AIJING
策展人:陈履生 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国,北京 11 November - 16 December 2012 “I LOVE AIJING:艾敬综合艺术展” 主办:中国国家博物馆 策展人:陈履生(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 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南2、南3厅 时间:2012年11月20日—12月16日 2012年11月19日下午,经过两年多筹备的“I LOVE AIJING:艾敬综合艺术展”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展览作品涵盖绘画、雕塑、装置、影像等多种艺术形式,分别在国家博物馆南二、南三两个厅中展出,展出面积近两千平米。 本次展览是中国国家博物馆自重装开馆以来首次推出的当代艺术家的综合艺术展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担任策展人。艾敬的艺术关注的是人类永恒共通的主题——“爱”,她用自己对爱的理解,支撑她的创作,不断努力挖掘和拓展,并用当代的语言方式使之呈现出来,使用最为平常的方式来表现宏大叙事结构中的种种关联,她放弃了错综复杂的叙述,使用“女性特有的精致与委婉”,让其作品除了视觉冲击力带给人的震撼与感动之外,还蕴含着无尽的韵味。 20世纪90年代的艾敬曾经作为歌手被人们熟悉和喜爱,被誉为“当代民谣女诗人”、“民谣歌手”的领军人物,创作出了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如《我的1997》、《艳粉街的故事》、《追月》、《中国制造》等几十首音乐作品,在亚洲范围内出版发行过5张个人创作和演唱专辑以及数张EP和单曲。1999年,艾敬师从当代艺术家张晓刚,转入视觉艺术的创作,之后,艾敬定居纽约并游历西方各国,纽约作为全球艺术的中心,汇聚了全世界文化艺术的瑰宝,无论是美术馆或者艺术机构、拍卖行、画廊乃至街头艺术家、跳蚤市场的旧物品都给艾敬带来新鲜、丰富的视觉享受和文化滋养。在纽约,艾敬过着艺术家的生活,也完成了将绘画爱好提升为创作方向的华美转身,其由音乐向视觉艺术创作激变的过程深受中西方艺术界的关注和好评,先后得到西方评论家安迪•沃霍美术馆艺术总监艾略克•席那(Eric Shiner)、《美国艺术》主编和著名评论家理查德•法恩(Richard Vine )、国内当代艺术评论家吕澎、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赵力等的评论和推介。 艾敬从2007年开始以视觉艺术家的身份参与国内外重要艺术展览。曾经在北京、上海和纽约举办过3次个人艺术展。2009年10月艾敬纽约个展“I Want To Love”之后,艾敬的艺术作品逐渐为人所熟知,也开始进入艺术收藏家的视线。如今的艾敬正以综合艺术家的身份在世界当代艺术舞台上展露光芒。 从音乐到视觉艺术创作,艾敬的艺术创作不能称其为“转型”或“跨界”,更恰当的其实是一种延续。她的音乐创作就以强烈的人文关怀和具有鲜明个性的音乐旋律为人们所喜爱,作品所关注社会问题的领域和所表达的对自由向往,爱情、亲情和友情的情感体验与其现在的视觉创作一脉相承,变化的只是表现形式。她的视觉艺术在某种程度上讲是其音乐创作的延续和升华,是她20多年以来工作经历、人生体验、不断学习和尝试的精神表达。艾敬用观念性的语言、哲学的思考、独特的天赋、敏锐的观察以及激情与冷静并存的特质去追求完美的艺术信念,她不迎合时流,勇于创新,倡扬自由天性,通过时间的累积,不断创作出作品的新貌。艺术评论家赵力认为艾敬的艺术创作“不仅是身份的移转,更是文化态度和文化立场的崭新呈现。”艾敬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中,一方面延续着一贯的对生活的敏感和对人类共通情感的表达,另一方面在音乐、美术、文学等领域往来自由,形成了其创作的丰富多样。 此次展览中的装置雕塑作品《棋子》、《浪花》、《每一扇门里都有鲜花》是艾敬经过深思熟虑、精心策划、创作后的艺术结晶,每一件作品背后都蕴藏着艺术家个人心路历程的故事,艾敬希望将她对人生的感悟、体味与爱的理解和观者细细分享,唤起观者心中爱的共鸣。 2011年秋天,艾敬开始了作品《棋子》的构思和创作。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她总共制作了64个直径为90厘米的黑白棋子,其材质均为紫铜,手工锻制,外表烤漆。创作的灵感来源于中国博大精深的茶道精神,并与当时艾敬个人情感的变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2008年艾敬的生活重心发生了巨大变化,她从纽约搬回北京却又留恋纽约熟悉的环境,在一种“举棋不定”情绪中徘徊着。她开始喝茶,结交有佛缘的朋友,拜访了很多的寺庙,逐步去感悟佛教的精神,归还过去的骄傲和无知,寻找内心的支撑点。艾敬曾谈道:“从音乐到视觉艺术的创作过程中,我一直追赶着,飞一般的速度前行,而创作作品《棋子》的过程可以让我静下来,让我感受到自己内心的柔韧。在金属的工业感和现代感的外表下,这些棋子所具有的东方神韵赋予观众空灵的精神空间和禅意的清凉。” 另外一件代表性作品大理石雕塑《浪花》,被置于相对私密独立的空间,四面环海的视频影像,伴随着轻微海浪击打岸边的声音,使观者进入到一个内心澎湃涌动、身外静谧空灵的氛围。黑色与白色的两个海浪雕塑作为虚实梦幻的交接点,-把观者带入一种舒适的冥想空间。《海浪》的创作灵感来自于日本浮世绘艺术家Hokusai(葛饰北斋)的著名版画作品《Tsunami》(海浪),但是经典的艺术样式只是她创作的某种灵感来源,艾敬作品并非要表现对经典样式的顶礼膜拜,而是一种在更深入的思考之后将其转化为自我观念的图腾。艾敬说“这个‘海浪’更多的是对于心境的描绘,是一种既不是写实也不是抽象的意象境界”。 如果说《海浪》是对于东方文化精神的传递与呈现,那么《每一扇门里都有鲜花》则杂糅了多种文化元素,展现了一种文化间交融和并存的文化立场。为了作品能够更准确地传递艺术理念,达到最理想的状态,一向追求完美的艾敬寻遍世界,费尽心思地寻找到了具有历史感的中国、印度尼西亚、欧洲风格的大门来作为创作素材,力图展现历史文化的不同来源,同时通过当代性的现实体验去揭示历史与当下的复杂关系,追索文化间的分享精神和彼此认同。门中簇拥的鲜花也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奇花异草,艾敬希望藉此作品向观者传递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将极具“艾敬”特质的人生体验和乐观情绪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本次在国家博物馆展出的作品,是艾敬在之后对祖国、对家乡的一次深沉的情感回归和艺术价值的挖掘。其中的作品《我的母亲和我的家乡》,是艾敬现阶段创作理念的集中体现。其母亲带领发动了家乡沈阳的近54名亲戚、朋友和邻居以及艾敬的小学和中学同学共同参与制作,采用参与者家中废弃的旧毛衣、毛裤以及其他旧毛线,重新编制一幅宽6米,长16米充满“love”字样的挂毯。色彩斑斓的“love”挂毯前,端坐着一位母亲埋头编织的雕塑形像,这个形像以艾敬的母亲为原型来歌颂深沉而厚重的母爱。作品的气度和涵义彰显了北方文化的地域特性,以及艾敬对家乡故土的深情。同时展出的有关家乡的装置作品《我的家乡》,以废弃锅炉重新装点出全新的视觉体验,现场观众可以通过“锅炉”中装置的四个影像体会北方的情怀氛围,通过浓烈的情感体验给初冬带来暖暖温情。 本次展览从11月20日至12月9日,为期20天。为了更好地拉近艺术与大众的互动距离,体现艾敬艺术创作来自于大众文化的特质,展览期间还特别推出艺术延伸的项目《生命树下》,将于展览期间的每周六下午3点举行。艺术家艾敬将会邀请不同领域、不同门类的艺术家一起进行现场再创作,届时将呈现切合主题的艺术综合性的延展,将艺术的多样性、多元性交汇融合。 展览开幕现场 开幕式现场艾敬讲话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兼策展人陈履生讲话... 繼續
-
无尽缘起
群展 北京798艺术社区梯级艺术中心 北京,中国 26 October - 1 November 2010 无尽缘起——中国未来茶道之最高境界 从不同的视角和艺术领域解读中国茶文化,表现中国未来茶道的最高境界,引领中国茶业未来走向和消费新趋势。 2010年10月26日——11月1日,一场主题为“无尽缘起——中国未来茶道之最高境界”的跨界艺术对话活动,在北京798艺术区隆重拉开了帷幕。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中国茶叶 博物馆、中国服装 设计师协会共同打造的一次茶文化跨界艺术盛事,是中国茶文化与顶尖艺术的首次交流碰撞。 本次活动特别邀请了来自全球各地各艺术领域的12位艺术家:清华美院现任党委书记、服装设计与理论专家李当岐;著名服装设计师张肇达;世界级雕塑艺术家Anthony Stones FRBS;Yehidea品牌创始人、著名时尚家居 设计师叶宇轩;著名建筑与室内设计师林学明;著名茶文化研究大师、恒福茶业 董事长徐结根;著名陶瓷设计专家、清华美院教授李泓;著名紫砂工艺大师高振宇;著名工业设计专家石振宇;著名音乐人艾敬;著名油画家、清华美院教授李木;著名古琴大师王鹏。 当一种新的茶文化与时代群体文化进行无缝对接,它必将迅速成为主流,并以最快的速度、最张扬的姿态得到人们的追捧。本次以茶文化为主题的跨界盛会是艺术界的一次创新盛事,也是中国茶文化与顶尖艺术的首次交流碰撞。令人欣喜的是,在恒福茶业联手各界顶尖艺术家的跨界艺术创新对话中,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茶文化与中国时尚艺术的强烈碰撞,在这种碰撞的火花中,我们似乎看到这才是茶文化理念与新生活方式的真正释放! 通过此次跨界文化创新,我们看到以茶悟道,可以是做一个健康的、优雅的、有涵养的人,也可以是一种包容、多元、时尚、快乐的生活态度, 通过这样的交流让每一个朋友都能享受茶带来的健康、快乐的生活。而恒福茶业倾心提倡的“一辈子,一杯茶”的茶文化内涵符号也将在这场跨界艺术对话中得到延伸,一个时尚与茶道结合的新浪潮扑面而来! 繼續 -
转折
群展, 策展人:杨卫 柒号艺术中心 温州,中国 25 September - 25 October 2010 “转折” 以“转折”来命名此次展览,并非是针对当代艺术的逻辑发展本身,而是针对这个展览在温州举办所具有的文化意义。众所周知,温州是中国的制造业大埠,自1984年被国家列为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以来,温州的制造业飞速发展,成了“制造业之都”。温州的这种制造传统,当然与温州人的聪明才智有关。所谓过目成诵,一看就会。这是温州人从事制造业的聪颖。同时,温州在历史上的开放性传统,也提供了温州人取之不尽的商业智慧。正如自南宋以来,温州作为著名的对外贸易口岸之一,一直是船舶制造业的重镇一样。这种制造工业的传统与开放的意识相结合,成就了今天温州的经济繁荣。所以,才有了“无温不成商”一说,温州人的生意与温州制造的商品几乎遍及世界各地。 不过,尽管温州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最先富有起来,商品经济极为发达。但制造模式却较为滞后,基本上还是停留在产品仿效阶段,与自主创意相距甚远。如果说在改革开放初期,这种产品效仿的模式,仍还因地区差异,对内陆有着某种新鲜的刺激作用。那么,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全民经济从传统制造业向文化创意产业转型,这种“拿来主义”就显示出了自身的薄弱,丧失了更为强大的竞争力。所以,近几年的温州,逐渐脱去了昔日的光环。如果我们追究其原因,无非还是因为创意的缺乏。而这,正是我们策划此次当代艺术展的基本意图。 不过,尽管温州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最先富有起来,商品经济极为发达。但制造模式却较为滞后,基本上还是停留在产品仿效阶段,与自主创意相距甚远。如果说在改革开放初期,这种产品效仿的模式,仍还因地区差异,对内陆有着某种新鲜的刺激作用。那么,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全民经济从传统制造业向文化创意产业转型,这种'拿来主义'就显示出了自身的薄弱,丧失了更为强大的竞争力。所以,近几年的温州,逐渐脱去了昔日的光环。如果我们追究其原因,无非还是因为创意的缺乏。而这,正是我们策划此次当代艺术展的基本意图。 繼續 -
改造历史2000-2009
群展,策展人:吕澎,朱朱,高千惠 中国国家会议中心 中国,北京 4 - 21 May 2010 '改造历史 2000-2009年的中国新艺术'大型当代艺术展,由吕澎、朱朱、高千惠(台湾)共同策展,并在三个地点公开展出。展现的是一个即时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的概述, 新兴艺术家代表中国当代艺术的深度和多样性。作品媒介从纸上水墨画到视频、雕塑和装置作品。最初艺术家列表仅限于100位艺术家,但在过去几个月的准备中迅速增加到超过250人。 繼續
-
AI WANT TO LOVE
个展 策展人:Sally Wu 中国广场画廊 美国,纽约 27 October - 27 December 2009 艾敬想与我们分享她亲密的感情。作为一个艺术家,她探讨了许多表达爱 的渠道:音乐、绘画、摄影、装置等。在这个展览中,她专注于爱的意义。 不管它是否可能,我们仍然想解释它,它是人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艾 敬的爱和爱本身的意义一样抽象。艾敬的爱是她自己对爱的表达.艾敬的 爱安静,但她以强有力的信息传达给我们。她表达她对生活的爱,对友谊 的爱和对女性的爱。她想与我们分享, 用一个大的方式——回应我的爱。 繼續 -
THE DROP, 2012+艺术基金大型综合联展
群展, 策展人: Alexandra Chang, Mie Iwatsuki, Ceren Bingol and Noah Riley 美国,纽约 3 - 17 October 2009 标题部分的设计一定程度上来源于玛雅历法,表明即将从一个生活阶 段转移到新阶段的成形。《京都议定书》将于2012年到期,这个数字 代表某些即将到来的紧迫感,加上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现实,体现 了在本地的感受并强有力地突出我们在全球社会的参与。然而,符号 “+”也是一个调用想象所能考虑并寻求的可能性。 2012 +展览调查城市艺术家和城市居民在生存环境上的关系,和定位 自己与环境的关系从这个城市与全球的水平。每个艺术家以他们独 特的方式展示着他们与环境的链接。,这些艺术家以具体的城市居民 的角度,对包括城市空间和自然环境在这个领域中的考虑。 一些艺术可能承担的紧迫性,最后警告,或沉思的政治结果反乌托邦的 环境和社会灾难。有些人可能会寻求和谐的元素,一个理想的自然状 态和共存,进入乐观的想法或可能的乌托邦。而其他的可能是冥想的 亲密或这些想法在日常城市存在中的飘忽不定。 繼續 -
落花时节又逢君
策展人:杨卫 策展人:群展 ,中国,北京 19 September - 20 November 2009 “落花时节又逢君”,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在《江南逢李龟年》中的末尾一句诗,策展人杨卫借此句作为此次展览的主题,正是取了诗人杜甫写这首诗的幸会之意。正如他序中所言:这是一首描述重逢的诗,追忆了过去的某些时刻,要让对方想起那些时刻,只需提到一些关键词就可以了,比如岐王宅和崔九堂。因为关系密切,且有着共同的经历,所以只要稍微提醒一下。这就像与一位老朋友谈话时,我们只需说:“还记得那年吗……”各种细节就会犹如泉涌,在彼此的脑海里激起情绪的浪花。 繼續
-
LOVE IN SHANGHAI
个展 策展人:周大为 华氏画廊 中国,上海 9 May - 7 June 2009 LOVE IN SHANGHAI 2009 2009年5月9日-6月7日 个展
策展人: 周大为 中国,上海 繼續 -
ALL ABOUT LOVE
个展 策展人:朱其 今日美术馆 中国,北京 8 - 13 November 2008 符号的力量──艾敬作品自我阐述 2007年的夏天,我在纽约位于下东城(LOWER EASTSIDE)的画室里开始我前所未有的尝试,我在网络上看到祖国关于奥运会的开幕将在2008年8月8日晚8点举办,让我忽然有了一个创作灵感。于是我创作了两幅油画:《2008年8月8日晚8点》和《1997年7月1日零点0:00》。 数字或者符号对我们会产生某种沟通和暗示,我们从出生起就被一些数字和符号编程,沿着一个数字的轨迹去生活。某些数字能够给我们带来喜悦和悲伤,我们会记住那些日子。 2008年8月8日晚8点,在那一天我们相信所有的幸福和快乐将要爆发,全中国人都相信数字'8'是吉祥的象征,于是我们每个人的潜意识里给'8'这个数字释放正面的能量。'8'的能量到底有多么神奇已经没有必要去考证,重要的是,我们中国人想让全世界去感受这种强大的骄傲和幸福感。然而,在到达'8'之前的那些数字和符号将意味着什么呢?!谁来关心和记录它们?我决定从2008年4月30日起用艺术创作的形式来倒数这100天,因为我相信每一天对于将来都是重要的。 2008年2月底,我从纽约回来北京,3月份开始准备和定制材料,同时创作完成了一首歌《我的2008》的音乐制作。4月30日那天正式开始创作倒计时100幅作品,我准备把这一百幅作品用一种方法,用同一种颜色,不断地重复,通过重复来加深印象,就像我们在60年代的灰色中山装和军绿色,我选择了红色这种热烈的色彩,艳和欲望,血和赤诚,它是我内心里的颜色。然而就在5月12日这一天突发的汶川大地震,给我的作品带来不可预料的变化……地震的灾害和遇难的人们拯救了我的作品创作,使我的作品避免了单一性,给这些作品注入了难以忘怀的记忆。 这100幅倒计时作品有两种尺寸,几种颜色和数字符号在一起,传达着信息和情感。它们按照顺序排列起来像是一段旋律,高低起伏,明暗强弱,是一首民谣(FOLK SONG),诉说着过去100天里发生的故事。 每一个被翻过去的一页,将是值得我们去回味的。我更相信,当一个普通的数字和平凡的日历符号出现在你眼前,它带给每一个人的讯息会是不一样的,也是最私密的。当这些数字或者符号与你的内心开始沟通,使你停顿或者迟缓,你脑海里有了画面或者人物,并打开你记忆或者想象的时候,那才是我创作的开始。 艾敬 2008-9-28 繼續 -
预感
群展 策展人:黄专 中国,深圳 15 December 2007 - 15 February 2008 '预感…'展是对海德格尔'诗人何为'的回应,它希望用一种心理行为方式暗示我们这个无神时代的困惑和想象,回答菏尔德林的那个经典问题:'在贫困时代里诗人何为?',这也构成展览基本逻辑和调性。展览涉及政治、身体、历史、宗教、性等多维话题,包括雕塑、装置、录像、油画、图片等多种媒体,展示这个时代另类的心理征候。展览将营造一种与浮华的流行时代格格不入的'宁静的不安感'。 繼續